养老院前陡坡改缓坡 “绣花针”功夫见真章

最新信息

养老院前陡坡改缓坡 “绣花针”功夫见真章
2023-09-11 23:24:00
斜坡改缓,人车分流,打通核心消防通道。9月11日,南都·记者帮跟进报道广州龙凤街道二龙片区孝思养老院门前斜坡改造工程,经过街道有关方面几易其稿,多元联动消防、供电、供水、通信等部门,在不影响河堤以及旁边养老院的情况下,拓宽路面,增加承重,降低斜坡坡度……经过改造,老人不用扶栏杆就可以正常行走,小孩坐在车后座也没那么颠簸,消防车不用再绕远,增设的人行阶梯也实现了人车分流。
  一段斜坡的陡改缓,加上把临时铁制斜坡改成水泥路面,对周边供电布局、人车通行线路做调整,都称不上什么大项目,却也是扎扎实实的大民生。
  养老院门口的斜坡改缓,可能尤其解决了大问题。因为对于年老人群,公共设施的哪怕一点点微小细节,都会产生巨大影响。比如斜坡的陡度,造成行动不便人士的下行困难就非亲身无法言其难,腿部力量的缺失会让每一步都变得艰难。当然,尽管斜坡作为无障碍设施总比只有台阶要方便。如果坡度稍有提高,步履蹒跚、手扶试探,就会使相当一部分老年人遇到下坡时的窘迫。而这,也是城市功能提升必须看在眼里的细节。
  斜坡陡改缓,牵出的不光是一个简单的坡面拉长问题,消防通道不畅、人车混流隐患,甚至“看上去有些年头的电线杆”也存有潜在风险……这都使得二龙片区的此番微改造不是“改一改”“挪一挪”那么简单。更何况,具体的改造工程,还要考虑在地养老机构“一部分需要呼吸机的老人”必须在施工期间进行转移安置的问题,考虑避免施工给周边学校教学造成噪声干扰,考虑施工给居民生活带来的不便,甚至还有环境改善后新管理方式的居民接纳度问题。
  街区里的一条斜坡,也是千头万绪,需要基层治理上的反复研判、多方协调和高效施策,这都是老城市实现新活力的最基本依靠和最真实场景。城市老,不仅意味着历史的久远和文化的积淀,也可能有设施的陈旧、生活的不便。龙凤街道二龙片区面积0.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3万人,就是典型的老旧片区。也因为其老,建筑老化、设施陈旧、街巷狭窄、人居环境质量差、消防隐患大等固有问题也就“自然而然”。而类似这样的老城市、旧街区的常态“景观”,恰恰成为城市更新、升级的难题所在。
  城市发展这么多年,背负历史也要着眼未来,大拆大建推倒重来不现实,精雕细琢的微改造、小更新才更贴近民生民情。要在“绣花针”功夫里见真章,龙凤街道的斜坡“小项目”倒是可以做一篇大文章。
  首先就是敏锐的“看见”,这需要街道、社区这一基层治理最初始单元不怕事、不躲事的责任感,“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这是社会公共服务的能力与诚意表现,也是答好民生考题的必备技能。而“看见”后的起而行,“听见”民呼后的应答效率,则是社会公共服务的金标准、硬道理。特别是对于涉及多方面协同的民生难题,民声表达的渠道,各方响应的速度,协同推进的效率,常态治理的细节,都决定了城市更新、民生服务的质量、水准。
  斜坡缓了,民心顺了。正是在这个亮出“绣花针”、施展公共服务硬功夫的过程中,对于影响人居质量哪怕再微小的隐患,任何可以提前想到的细节,基层治理都要有稳妥的方案,要有“时时放心不下”的多方协同。把一段斜坡改缓不复杂,但把民生需求时时放在心上,尽可能科学、完善地处理城市微改造中的各种问题,却一点都不简单。
(文章来源:南方都市报)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养老院前陡坡改缓坡 “绣花针”功夫见真章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