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全国人大代表、齐鲁制药总裁李燕:加强全科医生培养 提高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最新信息

专访全国人大代表、齐鲁制药总裁李燕:加强全科医生培养 提高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2023-03-03 21:31:00
今年两会,全国人大代表、齐鲁制药集团有限公司总裁李燕带来了关注公共卫生、中国医院多学科诊疗MDT建设等多项建议。日前,南财集团全国两会报道组记者就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全科医生培养等问题对李燕进行了书面专访。
  “十四五”以来,党中央扎实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但在新冠疫情中也暴露出我国临床资源、人才梯队、救治能力、医疗物资都面临不足的问题。因此李燕认为,我国的公共卫生体系仍然存在短板,为此她提出了相关建议,如借鉴国外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经验,建立直达基层的多级公共卫生体系,优化完善部际应急协同机制、加强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建设、加快完善公共卫生法治体系等。
  其中,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的提升是改进的关键一环,基层公共卫生救治能力的不匹配容易造成大型医院医疗资源挤兑,她注意到了全科医生队伍身上的亮点,她认为,全科医生的完善能够满足“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回基层”的就医格局。李燕就此观点进一步表示应该加强全科医生的培养,发挥好居民健康和控制医疗费用支出的“守门人”作用,由小及大,提高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真正落实好基层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
  提高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公共卫生体系通常指疾病预防控制系统,是医疗卫生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常常被描述为具有不同作用、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的网络,也能为了某一个健康目标而共同努力。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创新医防协同、医防融合机制,健全公共卫生体系,提高重大疫情早发现能力,加强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和应急能力建设,有效遏制重大传染性疾病传播”。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是我国推动健康中国进程的重要因素之一。
  疫情期间,一些基层公共卫生救治能力的不匹配、分级诊疗建设的不完善、居民对基层首诊的不信任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型医院医疗资源的挤兑,李燕认为需要进一步落实基层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利用好创新融合治理模式,发挥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支撑,推进公共卫生领域的资源和信息整合共享。她提到,基层卫生服务机构面向儿童、孕产妇、老年人、慢性疾病患者等重点人群,可提供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健康教育、预防接种等多项免费服务,遇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入户排查、参与联防联控和社区治理、网格化管理等工作的重要性尤为突出。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是防病控病的重要内容,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是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和身体健康的第一道防线 。”李燕补充道。
  李燕提及目前国际上可以借鉴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经验,如美国CDC(联邦疾病控制与预防系统)—HRSA(地区/州医院应急准备系统)—MMRS(地方城市医疗应急系统)三级应对体系,英国中央级(卫生部、全国性监测机构)和地方级(覆盖全国九个区的地方行政当局和公共卫生单位)的两级体系等,对全国范围内的疾病预防和控制进行相应的部署并对疫情进行监测和预警,每一级系统之间实现信息、医疗器械等的流动与共享。
  她进一步指出,让公共卫生体系直达基层是较为关键的一步,她建议从国家层面统筹规划,进一步加强建设覆盖省、市、区县、基层的多级公共卫生体系,分区域分级别科学防控,形成有效协同的机制和体系,以最小范围、最短时间、最低成本控制住突发疫情。
  同时,优化完善部际应急协同机制,把政府的治理优势和专业单位的技术优势更好结合起来,加强国家药品安全应急能力建设,完善药品紧急研发攻关、生产储备、流通入院机制,以科技型龙头企业和科研院所为主体,完善疾控、医疗机构、药物研发企业间信息、资源共享的联动机制,提高药物的全流程应对紧急突发公共事件的效率。
  加强社区全科医生培养
  除建议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外,李燕也关注到了社区全科医生的培养机制、激励机制、身份认同对于全科医生留在基层发挥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的重要性。
  全科医生执行全科医疗的卫生服务,又称家庭医师或者家庭医生,是健康管理服务的主要提供者,也是居民健康和医疗费用的“守门人”,一般是以门诊形式处理常见病、多发病及一般急症的“多面手”;而社区全科医生工作的另一个特点是上门服务,以家访的形式处理家庭的病人,根据病人各自不同的情况建立各自的家庭病床和医疗档案。
  为让更多百姓在家门口看得上病、看得好病,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改革完善全科医生培养与使用激励机制的意见》,要求加快培养大批合格的全科医生,实现到2030年城乡每万名居民要拥有5名合格全科医生的目标。
  《意见》推行后已初显成效,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网站公布的《2021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每万人口全科医生由2016年底的1.5人增至2021年底3.08人。但离每万名居民拥有5名全科医生的目标还有差距。
  2021年,国家卫健委网站公布的全国社区卫生服务情况显示,诊疗人次由2020年的6.2亿人增至7.0亿人,全国基层医疗服务量的持续增加也在变相推动我国全科医生人才建设迅速发展。李燕认为,首先要从薪酬待遇、奖励政策、发展晋升、工作环境等方面应进行政策倾向以提高全科医生岗位的吸引力。
  图片来源:国家卫健委
  而现实中仍存在全科医生能力亟须进一步提升、基层首诊难等问题。因此,李燕建议持续赋能基层医疗机构,推动医疗资源下沉的同时,壮大全科医生人才队伍,助力实现首诊在基层;培养合格的百姓健康守门人,形成“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回基层”的就医格局。
  同时,针对全科医生本身的素质要求,李燕提出要重点提升全科医生团队诊疗能力,训练全科医生的整体思维能力、综合管理能力,为居民提供一站式全方位服务。目前基层医生承担角色多,专职履行全科医生的职责困难大。因此,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分级诊疗、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等的推进,需要更多数量充足、能力优秀的全科医生。
  据此,李燕认为:“医院可以加大全科医生团队人才梯队培养,根据胜岗能力评价、考核及培养达标情况进行人才梯队分层,激励全科医生不断提升业务能力、服务能力;同时引导在岗医生‘终身学习’,激发全科医生自驱力,不断提升业务能力、服务能力。”
  全科医生发挥着居民健康和控制医疗费用支出的作用,承担预防保健,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和转诊,病人康复和慢性病管理、健康管理等一体化服务,合格的全科医生能够在最短的时间使患者疾病得到最有效的处理。但居民对全科医生不了解、对综合诊疗信心不足,在社区可以办理的配药、买药,疾病诊疗等事项往往直接到上级医院办理,推动首诊在基层困难重重。
  2021年,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监察专员郭燕红在问答时提到,分级诊疗制度是五项基本医疗卫生制度重要内容,是我国医疗服务体系、医疗服务模式和就医秩序的一项基础性、长远性和系统性的制度。在“十三五”期间我国着力推进分级诊疗制度的形成,推动构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格局。
  数据显示,经过“十三五”时期的建设和发展,基层首诊有效推进,截至2020年底,重点人群的家庭医生签约率从2015年的28.33%增加到2020年的75.46%,全国县域内就诊率已经达到94%,比2015年同期增长10个百分点。双向转诊更加有序,特别是患者下转的人次逐年增加,年均增长率达到38.4%。
  对此,李燕补充还应继续加强各地区医疗资源下沉,促进基层医疗机构发展,提高居民对全科医生医疗能力的信任度,助力实现首诊在基层。除此之外,还要加强宣传和引导,设立“中国全科家庭医生日”,奏响全科发展更强音,为加快培养大批合格全科医生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李燕认为,全科医生队伍和体系的建设将会进一步推进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的提升。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专访全国人大代表、齐鲁制药总裁李燕:加强全科医生培养 提高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